從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了解抗日的血淚史

身先士卒,死而後已,是南僑機工在二戰期間毅然決定回國抗日的真實寫照。1939年,3000多名華僑汽車駕駛員和技術工在南僑籌賑總會的號召下回國貢獻力量,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高風險的滇緬公路,運輸軍需和難民補給品,而坐落在阿依淡的紀念碑就是為他們而建。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早已忘記戰爭的殘酷,甚至因從未經歷過而無法對抗戰的熱血精神有所共鳴,而不少本地人也不曉得這紀念碑背後藏有一段抗戰英雄的故事。

照片取自雪花新聞

回到1937年,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中國七七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一觸即發,海內外華裔同胞同仇敵愾。為盡一點綿力,檳城悅書報社在同年8月15日聯合42單位的華僑團體及學校,成立“檳榔嶼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簡稱檳華籌賑會),展開籌賑運動。

1939年,檳華籌賑會響應華僑領導陳嘉庚的呼籲,號召352名機工回中國服務,前往風險高的滇緬公路,運輸軍需及難民補給品。當時海外華僑社團有3541個,南洋就有2950個,占總數的83%。


照片取自Jin Ling

說到滇緬公路,它在中國抗日期間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中國對外唯一的交通大動脈。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戎,全長1146公里。這條公路翻越深谷,橫穿大江急流,還需經過蚊蟲肆虐的原始森林,路面崎嶇不平,地勢極為險惡。但南洋機工一次又一次冒著巨大風險把軍火物資送出去,保證了這條抗日的大動脈能夠暢通無阻,而當年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中,就有1028人犧牲在這條運輸線上。


照片取自上觀

後來,日軍於1941年從泰國南侵新馬,檳城亦難逃一劫。在日軍3年8個月的統治下,被慘殺的檳城民眾曝屍荒野,骨骸隨處可見。1945年日本終於戰敗投降,檳華籌賑會便恢復活動,積極展開善後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安排機工回馬並援助復員機工及殉職機工家屬、設立拾金小組、挖掘罹難同胞的遺骸並建塔安葬。在檳華籌賑會的努力下,紀念碑終於在1951年建成,並在11月11日上午11時舉行落成典禮,11月11日恰恰正是國際和平紀念日。


照片取自中國駐檳城總領事館網站

較後,檳華籌賑會便宣布解散並把紀念碑交給公民學校管理。時光荏苒,適逢 2011年是紀念碑建成60周年,管委會在紀念碑園地進行修茸美化工程,設立機工和卡車立體塑像、一片60尺長的壁雕及1座和平柱,仿佛以老人的姿態告訴世人曾經的艱苦,務必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如今山河已無恙,忠勇譜芳華。

地址:8, Jalan Air Itam, 11500 Ayer Itam, Pulau Pinang.


照片取自timeou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