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羅山背連蕉園大伯公神誕,上山嘗客家盛宴
從前客家人南下南洋來到浮羅山背落地生根之後,為求老百姓安居樂業便於1912年之前建造了這座大伯公福德祠。所供奉的神明,是當代南來的華人們在家鄉便寄望的目標象徵 – 保佑平安、健康、富裕的福德正神。雖這座古廟歷史悠久,香火至今仍然鼎盛如昔。
照片取自藍天白雲數格子
就連許多檳城道地人都不曉得的是,這座大伯公福德祠就位於浮羅山背,一個叫做“連蕉園”的小地方。而網絡上對於這地方名字的由來就有這麼一說: 早期這座山上種了很多的香蕉樹,因為一場天災,香蕉樹爛了枯死。後來人們都把這個地方稱之為“爛蕉園”,在福建話發音很不雅的情形之下,而改成了“連蕉園”。
連蕉園是浮羅山背客家人世代相傳,開發山地典型寫照。這裡的客家農民,勤勞樸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從年頭到年尾365天,這座山沿途皆處處可見滿滿的農作物,例如荳蔻樹、香蕉樹、橡膠樹、薄荷園等等,想必又是一年的豐收。
除此之外,福德祠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 –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及八月初二,也就是大伯公神誕都會延開多達40席,舉辦甚具特色的客家山宴。眾善信們前來祈福還福的同時,也可以齊聚圓桌旁一嚐客家名菜的美味。據聞,這場客家山宴已傳承了150年的客家特色宴席,而且很巧妙的現像是全場清一色是男丁掌廚。
照片取自大海裡的穀子及藍天白雲數格子
這客家山宴一共有8道客家菜餚 – 燜酸菜豬肉、芋頭扣肉、燒雞、白斬雞、五香卷、魚鰾湯、青菜雜炒和紅棗栗子豬腳湯。要數那麼多道佳餚中,最令萬眾期待的莫過於就是最耗時準備、只有趁著山宴才能吃上的燜酸菜豬肉這一道了。如果沒吃到,那你就是白來山宴了啊!
照片取自Yithing Home及大海裡的穀子
照片取自大海裡的穀子、藍天白雲數格子及Yithing Home
從前課堂上老師常教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是用來形容稻農的辛苦耕種。而這句話可延申到客家山宴之上,因為煮飯這回事在這裡可不是按下電飯鍋開關如此輕而易舉。在這,善信們在盛裝白米的木桶下不斷添材起火、加入斑斕葉、翻煮,如此反反复复才得以煮出一大鍋香噴噴的的米飯。
照片取自Yithing Home
天下雖有免費的客家山宴,但前來參與的善信或外地旅客都不忘上香添油錢。這浮羅山背連蕉園福德祠獨有的客家山宴能夠如此傳承下去,全是善信們願意百忙中抽空,且不分你我地一起勞動所造就的。這一頓客家山宴吃的是家常小菜,更是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精神。